今天进行了北京的第一次机动车购车摇号。为了增加公平性和可预见的随机性,整个过程添加了两个外界随机阶段:一、从现场随机抽取6人;二、这6人各随机抽取一位数字作为摇号的种子数。
这个看似很公平、很随机,但是实际上程序的运作机制我们并不知道,很可能这6位数字根本就没有参与到选号的过程中(当然这是我一个极为蛋疼的猜测,而且也不太可能)。
所以开放一下源代码总是好的,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选好程序到底是什么机制。
现实逃避
今天进行了北京的第一次机动车购车摇号。为了增加公平性和可预见的随机性,整个过程添加了两个外界随机阶段:一、从现场随机抽取6人;二、这6人各随机抽取一位数字作为摇号的种子数。
这个看似很公平、很随机,但是实际上程序的运作机制我们并不知道,很可能这6位数字根本就没有参与到选号的过程中(当然这是我一个极为蛋疼的猜测,而且也不太可能)。
所以开放一下源代码总是好的,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选好程序到底是什么机制。
这次挑来挑去,本来是打算选个解码器的,但是卖家说推K701很费劲,之后便推荐给我仿莱曼的M-Stage。看了一下,这耳放做工挺YY的,而且还带前级输出可以直接捅音箱,比较符合我的使用要求,于是就买下了。
今天耳放到了,不过外面太冷,拿回来之后没感立刻通电,怕短路。于是就先放在太阳下面小晒了一小时左右=v=
吃完午饭,耳放也晒的差不多了,于是开听!先上照片~
M-Stage有两路RCA输入,可在前面板选择。还有一路RCA前级输出,直接捅音箱。
测试设备一:XK做前端,经过M-Stage放大推动K701;对比XK直推K701
一耳朵对比听感:M-Stage推出来的声音要远比XK厚实,有力。细听之后,感觉XK直推出来的K701软绵绵,而且乱糟糟,声音还偏薄。
《no thank you》
MIO的声音更加紧致,有质感,人声很有感染力;乐器的分离度要远好于直推,在xk直推下,靠side的失真吉他和比较靠center的吉他有些混在一起,M-Stage推了之后就清晰可辨了很多。
《卡门》
出自Denon的试音碟。在M-Stage下可以听到很凌厉的小提琴弓法,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演奏技巧。拨弦发出的低频颤弦声听的也很清楚。
《UNICORN》
出自UC OST。在M-Stage下低频收放自如,八块腹肌;XK直推的低频很肉,有点收不住的感觉,而且力度明显不够。
《ロミオとシンデレラ》
仔细听了这首doriko的V家曲。M-Stage下力度非常好,Miku的声音也更有质感。
之后又对比了很多其他的曲子,基本都是ACG相关。在M-Stage下的701表现彻底秒杀XK直推。当然这是废话,这根本就是欺负XK……毕竟它是个随身听。
测试设备二:板载ALC883做前端,M-Stage推K701对比板载直推K701。
还是上面那些曲子,M-Stage下的K701击败板载直推,没什么太大的悬念。值得一提的是,板载做前端的效果要好于XK做前端,果然随身听就是随身听啊 =v=
总结一下,其他的好耳放没听过,没法做横向对比了。但是单就M-Stage给我带来的感受,我觉得是非常好的。我听到了K701温厚的包容感,结实的低频,清晰的乐器分离度,充满磁性的人声。K701这个大耳机有个特点,戴上之后它会把耳朵彻底包住,此时的听感很值得玩味。推不好的K701会导致能量分布不平均,就是说,Center和Side之间的声音会很弱,直观听感是正前方的能量很足,两边的能量也不少,但是左前和右前就凹进去了。在M-Stage下能量分布就平均了很多,不会有明显的凹进去的感觉。然后让我感到惊艳的则是低频部分,提升真的很大,低频每一下都充满了力度,放的出去收的回来。《UNICORN》那首曲子的感觉最明显,Miku的那首曲子也明显觉得低频非常给力。还有人声很好听,很暖,很抓人=v=
另外因为M-Stage的输入是RCA,导致我以前的线不能用了,于是只好把线寄回给卖家帮我换接头,所以这个听感汇报最后是建立在板载的基础上的,而不是MiaMIDI。等线回来之后用MiaMIDI估计还能有不少提升XXD
m(_ _)m先拜谢直神送我K701,让我这辈子也能听到这个级别的声音(pia飞
东西到了,不过手边没有相机,没法拍。另外701这么经典的东西,网上照片一大堆,也用不着我拍了。
现在整套系统是这样的:MiaMIDI – iCON NeoAmp(便宜货,四路耳分)- 音箱 + HD660 + K701
HD660还无法抛弃,因为701是开放式的,戴着它录音的话就悲剧了。话说开放式在我这个环境下真的是悲剧啊,外面的声音听的特别清楚,而且晚上宿舍室友都睡觉的话,我也没法用701听歌,不然他们会弄死我的……
粗略的对比了一下701和我的660,660在701面前听起来就像一个平面,而701则是一个立体,这是第一耳朵的感觉。701给我的感觉是我被音乐360度环绕包围了起来,但是660只是感觉声音贴在耳朵两边,没有那么好的临场感。其他感觉还不是很鲜明,可能是因为我耳放烂,耳机也没煲开的原因。
另外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,660的标称,阻抗比701高,灵敏度比701低,但是实际情况却是,701更难出声……这是什么情况呢……
另外我尝试着把701直插xk,并且把xk的clear bass开到3,然后听no thank you,感觉也还凑合,不是很不对味。
暂时就有这些感觉……
对于经常用QQ/TM传文件的同学来说,应该没少碰到文件传输出错的情况。大部分的时候,传输出错会发生在因网络不稳定而频繁断线、续传的情况下。所以为了保证尽量不出错,所以还是来稍微了解一下QQ/TM的续传机制。
相信不少同学碰到过再次接收相同文件的时候无法续传的现象,想要续传是有一定条件的。那就是,传输是发送方主动断开的,如果是因为掉线、接收方重启或者其他种种情况发生的断开,那么很大几率无法进行续传。
此时想要恢复续传可以参照如下的方法:
1、将已经传送一部分的.tmp文件改一个其他名字
2、让发送方传送该文件,发送个几K之后,让发送方主动断开
3、删除刚刚接收到的tmp文件,并把之前的tmp文件改名为和刚刚删掉的tmp一样
4、再次让发送方传送,此时就可以续传了
现在来说说如何保证传送文件的完整性。
1、将文件用rar打包
这个是最最简单的方法,rar在解压的时候会进行crc校验,一旦出错会立刻提示用户。
2、rar打包并添加恢复记录
这个就更保险一些,一旦出错之后还可以使用rr进行修复。
3、利用BT的hash功能进行校验
如果传送的是大文件并且没有用rar打包,或者rr不足以修复,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。发送方用BT客户端(如uTorrent)给文件生成一个种子,再把种子或者磁力链接发给接收方并且开始做种。接收方用BT客户端打开种子文件或磁力链接,并把文件保存到与已接收文件相同的位置。此时BT客户端会发现文件已存在,并且开始进行hash校验。因为没有tracker服务器的参与,所以接收方需要手动添加发送方的IP和端口到用户列表里。校验完毕之后,客户端会开始从发送方那里下载损坏的部分。不过此方法对于内网同学来说会比较麻烦,需要做端口映射或者打开路由器的uPnP功能。
暂时想到的方法就是这些……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我是分割线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下面随便聊聊,说说为啥我会写这个……
昨天大虾给我传HOTD的BDMV,总共4个分卷,每个分卷3,906,250KB。这个就是断断续续传完的,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后果……囧。我收到全部4个分卷之后,就开始解压。没想到的是,仅仅是双击打开第一个分卷rar就报错说“不可预料的文件末端”,出错文件是分卷2。结果我一看,分卷2的文件大小是3,906,251KB……我擦咧!?头一次遇到传着传着还传大了的情况!!我感到无比惊奇啊!!
还好这rar有5%的rr,尝试修复,结果修复不能……囧
于是问大虾要了分卷2制作的种子,进行hash,结果让我无语……UT显示下载量是80%!没错是80%!!整整少了20%的内容,5%的rr根本无能为力啊!到现在我都搞不清为啥会这样,不过幸好这80%都是从头开始连续的。于是我用FreeCommander的文件拆分功能,把这个不完整的文件按照78%和22%的体积比例给拆开。之后按照上面的恢复续传的方法,让78%的文件作为tmp文件进行续传,最后解决了问题,避免了彻底重传的悲剧……囧
所以说QQ/TM对传大文件要多加小心啊
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,就是QQ/TM传文件的速度非常快。怎么解释呢,就是说,用它传文件的时候,速度非常明显快于其他传输方法。我和大虾的测试结果是这样:
对传:800K左右
我从大虾FTP下载:15K左右
我从大虾HTTP下载:15K左右
大虾做种我用BT下载:10K左右……
FTP和HTTP,无论我用10线还是20线,都是一样的悲剧速度……BT更悲剧,连这俩都不如。完全无法和对传的速度相比。这该怎么解释?我能做出的猜测就是TX自己有一个路由表,使用他的IM客户端进行文件传送的时候,会通过这个路由表进行优化的路由选择,达到高速。其他的原因我是想不出来了,总不会是TX做了代理服务器进行中转吧……囧。希望有知道的同学告诉我一下m(_ _)m
之前买了个西数的500G USB3.0移动硬盘,不过一直是接在机器的USB2.0接口上用的,速度打了不少折扣。于是我不能忍了,买了块3.0的扩展卡。
刚刚扩展卡入手,进行了速度测试。
首先是读取速度:
3.0的设备即使在2.0接口下也会达到很好的速度,在这个速度测试里得到了验证。在切换到3.0接口之后,读取速度翻了一倍。但是说实话并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速度,瓶颈或许就是出在硬盘自身上,这个没有办法了,除非弄个外置盒搞Raid了。
接下来是写入速度,写入速度用Fastcopy复制一个600多M的文件来测试:
总计读取 = 615.9 MB
总计写入 = 615.9 MB
总计文件 = 1 (0)
总计时间 = 27.34 秒
传输速度 = 22.52 MB/秒
文件速度 = 0.04 个文件/秒
总计读取 = 615.9 MB
总计写入 = 615.9 MB
总计文件 = 1 (0)
总计时间 = 8.91 秒
传输速度 = 69.15 MB/秒
文件速度 = 0.11 个文件/秒
写入速度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,这个已经远远超过U盘的速度了。
小插曲:Orico这个扩展卡有提供额外的D型4pin供电插口,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插。在进行写入测试的时候,速度一直维持在32M左右,让我觉得很诧异。之后把额外供电接上,才达到了这个正常的速度。买了这个扩展卡的同学,记得把额外供电接上~